跟随他的脚踪 (Following in His Footsteps)

四月 25, 2022

彼得·阿姆斯特丹

 当我们在寻找改变我们生命的方法,所以我们能更仿效耶稣时,我们应该以耶稣本人——那位唯一拥有完备神性的人,如何在世上生活为榜样。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方向,并采纳耶稣生命中的各方面,作为我们寻求更像他的路标。1

 耶稣与神之间深厚的亲密感:在《旧约圣经》里,我们看到人类以敬畏的心态回应神——一种带有顺服和恐惧的情绪。比方说,《圣经》告诉我们,当神说话时,摩西“害怕看上帝,就把脸蒙起来。”2 先知以赛亚在上帝面前说我有祸了!我要灭亡了!因为我⋯⋯亲眼看见了大君王——万军之耶和华。3

相比之下,我们看到耶稣与神的关系是不同的。他与神之间有着深厚的亲密关系,他称呼神为“父”,来表达出这一点。耶稣知道他既拥有他天父的爱,也有他父的认可。

耶稣教导他的门徒,他们也应该称神为他们的父亲。4 耶稣这么做,传达了一个信息,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分享了他的儿子身份。尽管他们身为神的儿女,并不完全像耶稣与天父之间的关系那么独特,可他们仍然是神的儿女。因此,他们被他所爱,与他之间建立了关系,是他家庭的一份子,并得到他的认可。在《登山宝训》中,耶稣一再向他的门徒强调,神是他们的父亲。5

明白神是我们的父亲,我们被他所爱,这为我们与他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。身为神的儿女,我们能确信他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。我们能以充满信心的态度接近和求问他,指望他知道我们需要什么,并会提供我们的需求和关心照料我们。

当耶稣这么说时,他表达出神对我们的父爱和关怀:

“你们做父亲的,谁会在儿子要饼时给他石头,要鱼时给他毒蛇呢?你们虽然邪恶,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儿女,你们的天父岂不更要把好东西赐给求他的人吗?”6

把神看作父亲,并不意味着我们与他保持一种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。虽然我们将总是依靠他来生存,可他也给了我们自由意志和自治权。身为神的儿女,上帝期望我们去使用思想和智力,花心力祷告,从《圣经》中寻求引导,与神讨论我们的问题,并聆听他的回应。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做决定过程和与他之间关系的一部分。

 谦卑:虽然耶稣是神化身为人,有大能去医治病人,使死人复活,喂养群众,耶稣却谦卑地使用他的大能。因为想到他与上帝之间的关系,他本来是有权享有和要求特权的。然而,他把这些特权放在一边,只是去为别人服务。

“他虽然本质上是上帝,却没有紧紧抓住自己与上帝平等的地位不放,反而甘愿放下一切,取了奴仆的形像,降生为人的样子。他以人的样子出现后,就自愿卑微,顺服至死,而且死在十字架上。”7

他并没有像撒旦诱惑他那样,使用他的大能来获得名声或命令别人做事,他只是为了别人而使用这能力。当他洞悉人们要试图立他为王时,他独自退隐到山上。8 他说人子不是来受人侍候,而是来侍候人,并且为了救赎众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。”9

他一再教导信徒,他们要有谦卑和为人服务的态度。

“耶稣把他们叫到面前来,对他们说你们知道,这世上的人有执政者管辖他们,有领导者支配他们。可是,你们却不是这样。你们当中谁要作大人物,谁就得作你们的仆人;谁要居首,谁就得作你们的奴仆。’”10

耶稣谦卑地做仆人;作为信奉他的人,我们被他呼召去效法他的榜样。

耶稣也关怀他那个时代被人排斥或遗弃的人。我们能从其中一个事例看到他的作为,税吏长撒该原本被他的同胞们憎恨,耶稣却告诉撒该,他希望到他的家住。当时的人抱怨耶稣竟到一个罪人的家作客。11 撒该是被社会排斥的人,因为他与罗马帝国的压迫者勾结。

这并不是耶稣唯一一次超越社会公认的界限。其他例子包括撒玛利亚妇人、在法利赛人家里为他洗脚的女人、税吏们、罗马百夫长,他并且触摸和治愈麻疯病人、其他在犹太仪式上被人认为是“不洁”的人。他们都是被社会排斥的人,他却欢迎他们。他在向人宣告,他们是有价值、且被上帝接受的,显示出他的天父对罪人的爱和接受,以及他希望拯救他们的榜样。在四本《福音书》中,耶稣花时间与社会上被排斥或抛弃的人、被人看不起的人、被逐出的人和其他人在一起。

如果我们要仿效耶稣,我们会敞开心扉和生命,去接受和欢迎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。这可能意味着那些有不同宗教、政治信仰、国籍、种族、经济地位、与我们的喜好厌恶不同的人--那些在任何方面与我们不同的人。关怀那些不在我们平常圈子里的人,这么做能打破障碍,并反映出基督的精神。

 怜悯心:怜悯心体会到别人的痛苦,并希望减轻他们的痛苦。在《福音书》中,我们看到怜悯心一直是耶稣经常表露的情感。当他看到那些有需求的人时,他就动了怜悯心,并采取行动来缓解他们的处境。“耶稣上了岸,见一大群人,就怜悯他们,治好了他们的病人。”12

就在耶稣喂饱众人之前,他说我怜悯这众人,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,也没有吃的了。”13 当他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兄弟拉撒路死后,他到她们那里去时,“耶稣看见她[马利亚]在哭,和她一同来的犹太人也在哭,就心里激动,难过起来。14 耶稣哭了,然后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。

在每一种情况下,耶稣在情感上都被怜悯心所感动,并为了使别人受益而采取行动。《福音书》描述每次当耶稣有这样的情感时,他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来改善情况。

怜悯心是采取行动,使某人的坏处境变好。如果不采取行动,那就不是怜悯——而是同情(那意指察觉到某人的需求),或是同理心。耶稣超越了同情和同理心,采取了行动。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确切地像耶稣那样做出回应,我们却能仿效他的榜样,采取行动来帮助那些有需求的人。

 不报复:在《登山宝训》中,耶稣教导我们不报复的原则有人打你的右脸,连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。有人想控告你,要夺取你的内衣,连外衣也给他。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,你就跟他走二里路。”15

除了传讲不报复的道理之外,我们看到他也实践过。在他受难之时,他拒绝以武力来保卫自身。16 使徒彼得后来这样描述他,“他被辱骂也不还口,被迫害也不扬言报复,只把自己交托给按公义施行审判的上帝。”17

耶稣教导他的信徒不要以恶报恶,因为以错误的行动来纠正错事,无法使它变为正确的事。这个原则是建立在相信神在掌管一切的基础之上。我们不应该报复,而是要宽恕那些错待我们的人。

跟随耶稣的脚踪,也就是指与神有深厚的亲密关系;谦卑地服事别人;去关怀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;被怜悯心所感动,去帮助别人;当别人在某方面伤害我们时,不要报复。我们虽然是基督徒,却不会自然而然地这么做的。要仿效耶稣的行事方式,增长属神的品格,彰显圣灵的果子,需要我们个人的转变。这种转变从上帝的恩典而来,他将恩典赐给那些下定决心、努力在他里面成长,实践他所教导的,并要更仿效他的人。

 本贴文最初于2016年4月发表,于2022年4月改编并重新发表。

Footnotes:

1 下面观点节录自麦钟娜(Joanna Collicutt)的著书《形成基督徒品格的心理学》(The Psychology of Christian Character Formation,伦敦SCM出版社发行,2015年)。

出埃及记3:6(当代圣经)。

以赛亚书6:5。

马太福音6:9。

5 参考马太福音第5章。

6 马太福音7:9-11(当代圣经)。

腓立比书2:6-8(当代圣经)。

约翰福音6:15。

9 马太福音20:28(现代中文译本圣经)。

10 马太福音20:25-27。

11 路加福音19:5-7。

12 马太福音14:14(圣经新译本)。

13 马可福音8:2(圣经新译本)。

14 约翰福音11:33。

15 马太福音5:39-41(当代圣经)。

16 马太福音26:52-53。

17 彼得前书2:23(当代圣经)。

 

©版权为家庭国际基督徒联会所有2022年。

Copyright © 2024 The Family International